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政府信息公开

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新起点,新征程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立足国家战略,立足上海大局,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战略部署和牢牢把握上海城市发展“五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2018年“攻坚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

一是大科学设施集群初具雏形。2018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我国“十三五”第一个启动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光子科学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装置集聚地初步成型。特别是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峰值功率10帕瓦的激光放大输出。

二是张江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张江实验室围绕生命科学、量子通信、海洋科学等上海优势领域,聚焦集成电路和生命科学两个主要方向,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张江药物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集聚。

三是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快集聚。李政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开工建设,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正式落户,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量子创新中心、医学功能与分子影像中心等研究机构建设加速推进。

二、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平台和专项,着力突破“卡脖子”瓶颈

一是6个功能型平台成效初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完成系统布局,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功能型平台(“超越摩尔”、传感器领域)、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产业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首批建设的6家功能型平台已逐步形成较强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能力,累计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超过1000人,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专项和创新中心任务,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创新性成果,加快服务、集聚和培育科技型企业。


二是承接、启动国家与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先后启动硬X射线预研、硅光子、人类表型组、脑与类脑智能、拓扑量子材料、分子机器、智慧天网、全脑神经联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研发等8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涵盖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光子科学等上海在基础科学方面的优势领域。


三是加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制定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5)和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等项目进展顺利,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世界前沿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领域,“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国内首台基于质子同步加速器的质子治疗装置、全球16年来首个临床Ⅲ期试验成功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克隆猴、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三、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效应,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创承载区

一是稳步推进科创承载区建设。强化市区联动,发挥各区域优势,集中布局重大创新项目,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承载区。持续推进张江科学城、闵行成果转化示范区、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区、徐汇科技服务示范区、嘉定新兴产业示范区、临港智能制造承载区、松江G60区域创新承载区等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

二是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和基地建设。发挥杨浦区、徐汇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宝武集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增强众创空间开放度和便利度。目前,全市共有众创空间500余家,其中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在孵企业与团队2.7万家。

三是发挥“双自联动”区域政策叠加优势。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施检验检疫便利通关政策,简便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进境材料审批流程,推行集成电路全程保税通关模式,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制度(MAH)试点,建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进一步推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与公安部部市合作,推进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在张江示范区的先行先试,落实出入境政策新十条,永久居留适用范围从人才个体扩展至团队。截至2018年11月,已通过张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渠道为张江示范区155名外籍人才(含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办理永久居留。

四、加快推进张江科学城建设,实现从园区向城区的转变

一是首轮推出“五个一批”73个重点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包括一批大科学设施(8个),一批创新转化平台(14个),一批城市功能项目(12个),一批设施生态项目(32个),一批产业提升项目(7个)。73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27个项目已完工。

二是推进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张江科学城所属国家实验室片区等8个重点区域的规划调整有序推进,国家实验室片区、西北城市更新片区、张江中区等3个单元控规区政府已批复,张江中区东单元城市设计、孙桥科创中心单元等5个单元控规区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重点项目已启动谋划。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上海服务平台落地张江,是国内除本部外唯一的CNAS服务平台,有助于张江企业、科研院所CNAS认证流程加速,支持技术机构加快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启动张江科学城建设项目综合项目审批改革,打造科学城企业服务中心。

五、优化科创中心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协同高效推进机制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2018年市委市政府对科创中心建设管理体制作出了重大调整,重组了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作为上海市政府派出机构,市科创办同时挂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自贸试验区张江管理局四块牌子,实行“四合一”的管理体制。新机构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主战场,加强上海高新区“一区22园”的统筹协调、综合服务和政策研究,积极协调推进全市层面的规划政策、重大措施、重大项目、重大活动。

科创中心建设“百舸争流,不进则退”,2019年着力加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础科学规划布局

围绕光子、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大科学设施群开放共享机制。聚焦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针对高端实验室设备、材料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力争尽快实现进口替代。

二、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发展

聚焦前沿研究方向,持续引入战略性新兴研发机构和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型大学落地,更好发挥支撑张江科学中心创新策源功能。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盘活高校、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主体和要素,加强全产业链联合和合作,打造无缝连接的创新链,构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用、发展“闭环”,有效整合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

三、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

聚焦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重大装备和民用产品,设立一批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专项。瞄准产业尖端技术,支持相关技术和配套零部件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组织高校直接参与战略新兴产业攻关计划,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军民融合,促进上海高科技产业化加速落地。

四、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和先行先试

做好科创板落地和注册制试点工作,进一步打通科技与金融对接通道,推动中小科创型企业借助资本实现快速发展,促进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促进国资、民资和外资“三资联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对科技创新的导向推动作用,扩大投资准入领域和拓宽投资渠道和参与方式,调动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共享改革红利。

五、强化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和合作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合作项目,全方位加强国内、国际范围内科技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良性互动,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让各类企业广泛参与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合作潜力和创新协同效应。举办和深度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交流活动,集聚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遵循市场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律,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减少对科研主体、科创载体的体制束缚,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科创的积极性,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双创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科创上海
张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