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列表 / 媒体聚焦 /   详情

浦东而立,他们驻守着一座科学城 ——访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彭崧

来源:科Way

发布时间:2021-01-14

听说要讲浦东30周年张江科学城的建设,开完会的彭崧又来了兴致。“当年见证历史的人很多都已经退休了,有必要把一些过去的故事讲出来,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借鉴。”作为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简称“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70后的他看上去老成持重,说到兴起时手势不自觉多了起来,原本打算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延长到两个小时。

image.png

“开发浦东第一是解决过江问题,第二就是取消过江收费,如果收费收到现在还有今天的浦东吗?”让他牵挂的那条过江通道就是那座横卧在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于1991年12月1日正式通车,是第一座由我国人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

大桥之下,浦江之水浩浩荡荡奔流入海,见证浦东三十年沧桑巨变。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无数的细枝末节被淹没、碾碎。只有那些冲破重重束缚、阻力的历史丰碑还高高矗立,激励后辈继续前行。

架桥铺路跨越新世纪

90年代世纪之交,我国为加入WTO在浦东做压力测试。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正式宣布浦东开发开放。而在上海市级层面,黄浦江东岸的开发从80年代就开始了。

1986年7月4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签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黄浦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意味着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的行动。

从修建大桥,到滩涂上崛起浦东国际机场,再到地铁2号线延伸到浦东,以及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竣工,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体现了上海市开发浦东的决心。“市里花最大的力气支持浦东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帮浦东搭起了框架,”顺着彭崧回忆,浦东的峥嵘岁月从30年前“薄薄的一带”变得立体丰满。

“改革开放以前,浦东完全是一个农村化的地区,沿黄浦江薄薄的一带。”彭崧至今还能数出浦东的公交线,只有六条线:81、82、84……那时在上海人的印象里,浦东也只是沿着黄浦江对岸“薄薄的一带”,浦东大道、浦东南路之外的地方基本都是农村地区,从浦西到浦东过江还得坐轮渡或者挤隧道线。

早期黄浦江上能不能修桥一直是有比较大的争议。因为在黄浦江的上游,是上海老工业基地闵行的四大金刚(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和江南造船厂。大桥要保证5万吨巨轮通过的前提下,又必须考虑涨潮时的水面高度,桥的净高度要达到46米,再加上2米高的安全度,实际水平净高度达48米……

何止这些技术问题。那是一个“囊中羞涩”、资金都靠计划的年代,修桥的钱从哪里来?这时国家给了上海“财政包干、自借自还”的政策。1986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上海采取自借自还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就在上海市财政薄弱的条件下,南浦大桥整个预算8.25亿元,前期费用由市政府承担,工程费用国家同意通过国外贷款解决,这在当时也算是破例。

南浦大桥建成后,黄浦江上以每两年一座大桥的速度又修建了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等,而修桥的费用由市政府统筹,所有的过江通道都需要收费。“上海市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财政薄弱的情况下向世界银行借钱修过江通道,后来又尝试了经营权转让等模式。在2000年,市政府下决心取消了过江收费,”彭崧回忆称,“取消过江收费体现市里的战略决策,对浦东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image.png

2000年5月1日零时起,来往黄浦江上所有桥梁、隧道的收费处停止收费,过江收费的历史终结了,标志浦江两岸融入一个大上海。

浦东国际机场的决策也存在着争议,修浦东机场还是修虹桥机场二期。因为虹桥机场二期从解放后就开始规划。一听浦东要修一座国际机场,社会上还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怎么在滩涂上修建一座国际机场。”可见上海市政府为浦东开发做出的重大决心。

不仅如此,在市委、市政府决策支持下,通向浦东的地上地下的“毛细血管”也逐渐延伸到浦东“东大门”,如今的张江科学城。“上海的外环线修建也是为了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当时彭崧还在市计委工作,如今谈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对于浦东几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仿佛历历在目。“地铁1号线修建借德国政府的贷款,当时算下来要还50年,修好地铁1号线后,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修第二条地铁。没想到,浦东开发开放后第二条地铁就延伸到浦东了。”

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说,给浦东带来了又一次改善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机遇。

2010年世博会历时半年,举世瞩目。它的成功、精彩、难忘,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筹备的。2001年,市政府决定把世博会的举办场地选址于南浦大桥-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当时考虑比较长远、周到,是城市更新的良好契机。比如,浦东机场二期、西藏路隧道、龙耀路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比如,上钢三厂、江南造船厂等重点项目搬迁;再比如,世博地区居民的动迁等等。对于当时浦东提高城市交通能力,提升环境建设品质,转变城市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也都为世博会闭幕后,浦东的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时至今日,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从浦东国际机场下飞机就可以到位于张江的同步辐射光源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日时间,熙熙攘攘的浦东建设者,或开车跨过南浦大桥,或乘坐地铁2号线,投入开发开放大潮。

张江的偶然与必然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浦东的科创经历了漫长的历程。2017年7月正式批复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让95平方公里张江科学城成为时代之选。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打造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建设者们长久的守望。

祖冲之路上,一列带有科幻色彩的“铛铛车”(张江有轨电车),沿着张江科学城展厅的方向经过丹桂路上的国创中心,下一站就到张江科学城企业服务中心,也是彭崧现在工作的所在地——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统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整体工作。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时间节点上,张江的起步要稍晚于浦东其他功能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当时浦东新区领导觉得金桥和陆家嘴之间,好像远了一点,连不起来,就选中了张江这一块区域。“张江的发展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二十多年后他提及张江的发展总结说。

“张江高科技园区挂牌后到底做什么?也曾一度迷茫。”彭崧语速飞快。到1999年以前,张江一直以一般开发区的功能进行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的功能定位一度陷入彷徨。

image.png

第一次听到张江的名字时,彭崧还在上海市计委投资处工作,有一天听说要到国家计委报项目,项目的名称叫做“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而他第一次来张江是1998年,到这里来学习开车考驾照。“那时候土地刚刚平整,可以说一片平静中孕育着生机。”那时“偶然”到这里的他或许没想到,十年后他的工作会数度与这片土地发生“必然”联系。

世纪之交,改革开放的洪流不断刷新着城市建设的速度,张江这片正在开发的土地正等待着她的春天。

1999年,全国两会之后,上海便启动“聚焦张江”战略,此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聚焦支持张江。“上海所有地铁站都是以地名命名的,以一个园区名字来命名的还是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彭崧说。2005年,2号线地铁从龙阳路延伸到张江高科。就像当年的浦东过江通道的修建,从龙阳路乘坐2号线地铁站,3分24秒后到达张江高科站,浦东开发开放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张江高科技园区。

一直到上海光源建成的2009年,彭崧担任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当时的张江对于浦东,就像以前浦东对于上海一样。”巧合的是两者的黄金时期,彭崧作为亲历者都亲自见证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回忆说,在浦东工作的这几年,好的项目和资金都向张江集聚,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也陆续建成。

10年前的那一片荒凉之地逐渐拓展出科技创新的疆界。即使如此,那时候的高科技园区也只有张江集电港和张江高科地铁站两个地方冒着城市烟火。

如今,彭崧回想起当年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然觉得科学城建设规划中也有遗憾。比如,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在科学城核心地段中环线边上会有高压线塔。彭崧解释其中的缘由,“这组高压线塔是为了当时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配套的。原先规划在川杨河边上,考虑到支持园区开发,就向南移到华夏路边上。当时还没有中环线规划,华夏路是浦东在这一地区最南的市政道路,也是一条很窄的路,再南面是原南汇的康桥路。现在国际一流科学城是国家战略,我们考虑在规划中,这段高压线要入地。”

为科学家和创业者祛除一切包袱

又一个10年过去,科技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当年的张江科技园区由“园”转“城”成为张江科学城。张江科学城一诞生就瞄准了“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定位,彰显着政策力度和信心。2015年开始,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张江成为核心承载区。2016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2017年,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筹建张江实验室,上海光源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的引擎。

如今作为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的彭崧,也从十年前一个星期到张江一次,到如今每天关注着这座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张江科学城围绕“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交通、产业、设施等自成体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创造发展的重大机遇。从1992年罗氏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张江播下“种子”,到1999年“聚焦张江”后软件信息和集成电路企业云集,再到近十年大科学装置运营,张江科学城形成“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现在来看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科学装置都是不断实现国家战略的过程,也只有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彭崧,这位张江科学城曾经的建设者,如今更将自己视为这座科学城的呵护者,呵护这里关乎国家战略需求的原始创新土壤,服务那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科研工作者。

当黄浦江边的陆家嘴金融城平地起高楼,成为上海财富集中的黄金地段。长三角地区新兴产业地区异军突起,苏州工业园、无锡物联网、杭州互联网等巨头林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张江科学城的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国产业升级的热门。

只有张江科学城依然在孤寂的一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里的决策者仍然瞄准了最前沿的基础研究投入,为创业者和科技人才破除沉疴藩篱。驻守在这里的科学工作者们在实验室里几年如一日地进行着无数次从头再来的试验,有甘坐冷板凳的勇气和毅力。

张江科学城如何面对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张江绝不能仅仅做一个单纯的加工区,要在基础研究、创新上不断投入,这是张江的核心竞争力。彭崧认为,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并非是平面计划的分工,而是市场经济下立体有机的分工。“张江在长三角的产业靠什么竞争?不是靠地价,而是靠研发,是靠基础研发”,彭崧表示,同样是研发生产,但是层次不一样。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浦东30周年庆祝大会,对浦东做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创新策源能力是一种原创能力,对高科技企业而言就是生命力;同样,它也是张江科学城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动力和影响力之源。

“张江今后还要不断地在研究上加大投入,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张江要不断抬高短板,瞄准‘卡脖子’领域,在加大科技投入、原始创新等方面体现我们的长板。”彭崧语气很坚定。

如今,在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国之利器守望着科学城的星空,形成无可比拟的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彭崧也表示,张江的大科学装置经历了十三五时期建设阶段,在十四五期间要管建并重。一方面不断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增加产出。最近他们也正在研究大科学装置提高对社会、对企业开放。

image.png

科学城需要高度聚集的顶尖的创新人才、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高能级的研发机构。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开建,更是给张江科学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他也坦言,张江科学城的难点不在于硬件设施建设,而在于人才引进和体制突破。

“张江科学城要成为一个‘科创特区’,祛除一切包袱,能够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工作,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迸发创新灵感,按照他们的想法实现梦想,还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他说。

科学城的功能可以规划,但科学研究、产业集聚的结果是无法规划的。与科学家一样,科学城要耐得住长时间的等待和多次的磨砺。这更是对决策者和执行者耐心和勇气的考验。“张江科学城不仅承载了上海转型发展的希望,也承载了国家希望。”彭崧说。

浦东30年栉风沐雨,张江28年默默耕耘,这一批见证历史的人们仍然使命担当,初心不改。


科创上海
张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