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疫”新篇章:企业加速赛跑,科技硬核实力才是最大底气

2020-05-09

2020年初,在疫情的催化下,科技助力传统行业转型的系统性机会已然形成,各个科技企业到了加速赛跑的时刻。


为帮助解决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投入、扩大生产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有效实现资本的精准对接,由上海科创办主办、投中网承办的科技抗疫企业线上投融资对接活动”科创战疫云投会”于2020年4月成功举办。在医疗战“疫”、AI战“疫”、信息技术战“疫”三大专场上,共有上海捷诺生物、依图医疗、钛米机器人等10家上海科技企业进行了项目路演,IDG资本、常春藤资本、晨兴资本等近40家投资机构出席。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也齐聚线上路演直播室,共同探讨这个特殊时期的风险预判和企业发展要素。


640.jpg




全球全面备战,中国科技力量彰显



技术在战“疫”中成长,中国科技的硬核力量得以体现。“争分夺秒抢时间、抓生产、紧急实验……”当几乎所有防疫相关的企业纷纷投入到抗疫大军时,其中有一批上海的医疗企业以高新科技的力量始终奔赴在抗疫前线,为抗疫贡献了有力的武器。


面对疫情,上海依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新冠肺炎智能评测系统”及“新冠肺炎小依医生”两款产品的研发工作,驰援多个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以实际行动支援战“疫”一线。截至目前,上海依智的产品已在全国超25个省的超200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如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湖北协和医院、中南医院、浙江温州小汤山医院等,并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针对此次新冠疫情,我们第一时间投入了研究开发,经过设计、优化和验证,首家成功研制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第一批取得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上海捷诺生物副总经理黄迎燕表示。

与此同时,通过为新冠病毒提供现场快速检测系统,速芯生物也在疫情的关键时刻充分调动资源,冲锋在前。

据速芯生物总经理方雪恩介绍,速芯生物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采用自主研发的先进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结合核酸恒温扩增技术,简化操作流程,提高检测灵敏度,缩短检测时间,实现了1小时内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双基因核酸检测。

另外,凭借较为领先的新冠疫苗与个性化肿瘤疫苗研发,斯微生物也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担任了重要角色。

“在过年期间,我们紧急加班开展了新冠疫苗的项目。新冠疫苗之前,公司最主要的项目是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预计今年会开展一期临床。”斯微生物代表称。斯微生物从2018年开始研发,目前已建立国内最早也较为领先的mRNA技术平台——LPP纳米递送平台和mRNA合成平台。



长期技术积累是企业战“疫”的底气




“新基建”概念下的AI、数字化、物联网等,为战“疫”做出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


医疗影像、智能化监测、各类机器人及智能终端、无接触物流及配送服务等,无不为防疫抗疫贡献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力量。


作为一家针对医疗服务市场提供智能机器人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医疗信息化平台级公司,钛米机器人总经理潘晶表示,“抗疫期间,公司研发了三个疫情应用系统平台,分别为:医疗物资智能配送机器人系统、隔离病房监护机器人系统和消毒机器人系统。”


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虹口区5G试点企业,上海英翼自主研发的智声融媒体技术持有5项专利,运用物联网中声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疫情期间,企业开发公交智能防疫系统,助力政府精准防疫。


“这次疫情让大家都意识到机器人是能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中去的。这对于整个行业是非常利好的消息。”擎朗智能CEO李通表示。


“这一次疫情,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甚至会颠覆指纹识别。”守门猿联合创始人兼CEO丁苏娟表示。


数聚股份战略与拓展总裁尤杉也提到,根据IDC2018年的数据报告,未来八年,To B领域的数据量将进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尽管目前60%的数据量来自于To C端,比如电商和社交平台的数据,但未来数据量的暴涨会发生在To B端。到了2025年,这个比例就会逆转成为70%的数据量由To B端产生。


然而,这次疫情也让以To B为主的供应链公司聚田网络看到了To C端的机会。


“今年,我们有机会在上海五千多个节点做智慧零售的项目。”聚田网络CEO黄云柯提到,公司致力于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度融合,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数据分析和AIOT技术推动农业的创新和低碳可持续生活。


换言之,科技战“疫”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切面,未来,还有更大的可能等待被探索。


正如擎朗智能CEO李通所述,“本身此次做‘抗疫’算是横向的拓展,我们会继续扩展各个不同的细分场景,看看在哪个场景才能帮到更多的人。”